弱通胀:破局与拐点
发布时间:2025-01-21 17:58:40      来源:中金点睛

1月21日:

摘要

国际经验显示,低通胀时期的物价共振减弱,低通胀状态具有自我稳定性。此外,低通胀时期,外生冲击(比如油价变化、汇率波动)对通胀的传导也会下降。判断通胀系统性变化的一个有效指标是物价共振指数,由于共振指数领先通胀,因此编制共振指数有助于跟踪通胀的趋势,判断其潜在拐点。

在私人部门信贷需求偏弱的背景下,通胀从根本上来看,更似“财政现象”,低物价的破局在于财政扩张。当前货币储值需求仍偏强,而支付(交易)需求仍较弱,结果是物价走势总体上偏弱。要提升货币交易需求,关键在于从供给端增加财政投放货币,因为财政投放的货币更容易进入实体。2025年财政对货币增速的贡献可能上升,有助于提升交易需求,支撑通胀,但改善的幅度取决于财政的力度。

以旧换新对社零的支撑比较显著,但对通胀影响有限,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产品供应充分,生产效率高,另一方面与以旧换新的政策设定有关。不过,看远一点,以旧换新可能一定程度上透支未来的消费需求,如果政策出现较大退坡,可能对物价带来一定压力。从供给端来看,与2016-17年供给侧改革不同,本轮低物价主要源于需求不足而非广泛的供过于求,我们的分析显示,供给端政策对2025年通胀的影响有限,更像“托底”,主要还靠需求扩张来提振物价。

因为物价粘性,用分项法预测短期比如3个月的通胀比较有效。但预测6-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通胀用总量法(基于逆周期政策力度)可能更为可靠。我们的估算显示,中国CPI共振指数近期已经小幅回升,而核心CPI通胀也连续三个月小幅改善。CPI通胀可能已经见底,但未来通胀改善的幅度主要取决于财政扩张的力度。

正文

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物价疲软,需求缺口较大。2024年12月9日的政治局会议[1]奠定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基本基调,“扩大内需”、“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稳定楼市股市”以及民生消费等方面的政策成为市场关注热点。12月12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在政策目标与方向上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表述,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后提出要“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并指出“注重目标引领,着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罕见地在物价低迷期将“稳物价”作为工作目标,体现了中央对物价的高度重视。近期经济增速有所改善,但物价总体上仍然疲弱。展望2025年,低物价态势如何破局?有何指标帮助判断通胀拐点?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弱通胀:共振下降,外生冲击传导弱

当前物价水平普遍偏弱。与疫情之前的10年均值相比,不管是CPI同比还是PPI同比,都处于偏弱态势(图表1)。核心CPI中消费品的通胀与疫情之前的差距尤其明显。实际上,与2016年那一轮低物价相比,这一轮GDP平减指数下滑更多来自于CPI的下行,而上一轮GDP平减指数偏弱时期,CPI同比基本上稳定在2%左右,而近期CPI同比几乎接近于0,这说明需求疲弱而非供应过剩是本轮物价低迷的主因。根据我们的初步估算,需求缺口可能为GDP的3-4%(图表2)。

图表1:物价同比普遍放缓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累积的需求缺口加大

注:累积的需求缺口我们采用产出缺口进行估计,我们用疫情前(2010年-2019年)的实际产出的HP滤波,按照环比递减趋势外推得到潜在GDP,然后计算实际GDP与潜在GDP的差距当作产出缺口,从2019年累积起来作为累积的需求缺口,并且令2019年=100.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国际经验显示,低通胀时期的物价共振减弱。也就是说,低通胀期间,各部门物价之间的溢出效应偏低。与此相反,如果通胀较高,物价共振会比较显著。国际清算银行(BIS)基于多个经济体的数据所做的研究显示,低通胀时期,通胀总体方差的下降主要源于跨部门协方差的下降(图表3)。这凸显了低通胀状态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跨部门价格变动的联动性较低。在低通胀状态下,部门价格变动虽然仍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这些变动通常比较孤立。换句话说,通胀的变动往往反映的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不是基础价格水平的普遍变化。部门间价格溢出效应强度的下降也反映了低通胀状态的一个更广泛且非常重要的特性,低通胀状态具有自我稳定性。这个现象比较好理解,因为物价低迷可能反映总需求疲弱,居民如果多购买某种商品,可能会减少对另一种商品的购买,因此价格出现此消彼长,通胀预期也偏弱,物价共振减弱。相反,通胀如果较高,可能反映总需求较强,居民对多数商品的需求同时增加,通胀预期也普遍上升,导致物价共振现象增强。

图表3:在低通胀时期部门之间价格联动性较低(BIS)

注:De Fiore F, Lombardi M, Pierres-Tejada A. Fiscal Stimulus Plans and Households’ Expectations[R].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2024.

资料来源:Fiore et al.(2024),BIS,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也用中国数据做了类似的分析。不管是总体CPI 还是核心CPI,物价共振对通胀的影响大于各类物价各自单独变化的影响。就核心CPI来看,撇开2020年疫情爆发时期和2022年底疫情放开时期,目前共振对核心CPI的贡献几乎是2015年以来的最低值(图表4-5)。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还显示,低通胀时期,外生冲击对通胀的传导也会下降。比如,同样的石油供给冲击,在低通胀与高通胀时期的传导差别非常明显。类似的现象也适用于汇率贬值,同样的汇率贬值,在低通胀和高通胀时期,对物价的影响差别也比较明显。

图表4:中国CPI通胀分解

注:中国是采用12个月通胀的横截面方差进行了计算,组间协方差通过其对CPI的贡献比例进行加权计算。通过这种计算,方差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的贡献:部门价格差异的方差部分和部门之间协方差的部分。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核心CPI通胀分解

注:中国是采用12个月通胀的横截面方差进行了计算,组间协方差通过其对CPI的贡献比例进行加权计算。通过这种计算,方差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的贡献:部门价格差异的方差部分和部门之间协方差的部分。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破局:货币是表象,财政是根本

弗里德曼有句话,意思是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句话不错,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通胀是货币现象更像一个结果,而货币是否带来通胀也要看货币的来源。货币创造主要有三个方式,即对外净资产(经常项目顺差)、私人信贷、财政扩张。一般来说,私人信贷创造的货币可能带来通胀,但更可能带来资产价格的上升,因为私人部门借钱可能用来购买存量资产,比如房地产。而财政创造的货币更容易进入实体,带来物价上升(通胀)。

从需求端来看,货币可用来储值(流动性偏好),也可以用来支付(交易,消费和投资)。如果货币的储值需求强,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会下降,货币扩张可能难以推升通胀。如果货币的交易需求强,那么货币增加就可能带来通胀(严格地说如果是购买存量资产,可能带来资产价格上升,如果是购买实体商品或者服务,可能带来物价上升)。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情况是,货币的储值需求偏强,而交易需求偏弱,通胀低迷。要提升物价,必须降低货币的储值需求,提升货币的实体交易需求。那么,如何破局?

要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可能需要从供给端入手,就是改善货币的供给(图表6)。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金额为历史较高水平,但不管是经常项目净结汇还是新增外汇占款,与贸易顺差之间的差距系统性走阔。这意味着,出口企业不急于将外汇换成人民币,反映总体上企业资金需求偏弱,对外净资产不是创造货币的重要途径。这种情况下,改善货币供给就是要从信贷投放货币转化为财政投放货币。财政投放货币直接进入实体,提升交易货币的需求。财政投放货币还能增加私人部门净资产,改善风险偏好,私人部门对储值货币的需求也将下降。

图表6:增加财政投放货币可以提升交易需求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们预计2025年财政投放货币的力度或会加大。2009年之前,对外净资产是货币创造的重要渠道,而2009年到2018年之间,信贷是货币创造的最重要渠道,其中2015年之后对外净资产对货币的创造基本可以忽略。2019年到2022年期间财政投放货币的重要性上升,而2023年以来,财政与信贷投放货币的力度均明显减弱。在信贷和对外净资产创造货币面临阻力的情况下,随着财政力度加大,我们预计2025年财政投放货币的力度将加大(图表7)。

图表7:2025年财政投放货币的力度将加大

注:图中关于财政的假设是2025年4%的赤字率,3万亿特别国债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胀看似货币现象,但本质更似“财政现象”。过去10年来,中国财政脉冲确实领先GDP平减指数(图表8),虽然2016-17年期间因为供给侧改革的缘故,通胀上升更多源自供给端的收缩。随着财政扩张力度加大,2025年通胀有望改善。财政扩张推升通胀的现象在美国也得到印证。数据显示,过去20多年来,美国财政赤字率对其核心PCE通胀有比较明显的领先意义(图表9)。

图表8:中国财政脉冲领先GDP平减指数

注:中国财政脉冲=(一般预算赤字+新增特别国债+新增地方专项债+城投宽口径债务增量+部分置换债的影响)/GDP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9:美国财政赤字领先核心PCE通胀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那么,什么领先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跟踪通胀的变化呢?如前所述,低通胀时期,物价共振现象比较弱,而通胀较高时期,物价共振现象比较强。如果物价共振指数上升,那么通胀也将上升。因此我们构建了中国CPI和核心CPI共振指数(相似性指数),该指数大概领先CPI和核心通胀两个月左右。我们基于CPI和核心CPI各分项之间的协方差分别构建了CPI和核心CPI的共振指数。我们的研究亦显示,物价共振指数与CPI和核心CPI通胀确实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领先时间大约为2个月左右。我们的估算显示,CPI与核心CPI的共振指数近期已经出现回升(图表10-11),说明CPI通胀可能已经见底。实际上,自2024年10月份起核心CPI通胀已经连续三个月小幅改善,而总体CPI通胀因为食品、猪价等因素扰动,仍然处于低迷态势。但未来通胀改善的幅度主要取决于财政扩张的力度。

图表10:中国CPI共振指数近期已改善

注:相似性指数是对每个时间点(月度)取该时间点及其前5个月,共计6个月内各部门的CPI同比数据,然后计算这一段时间序列内各部门CPI同比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得到各部门之间两两相关性,然后考虑同跌的情况进行处理,最后再加总,得到相似性指数。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核心CPI共振指数亦已改善

注:相似性指数是对每个时间点(月度)取该时间点及其前5个月,共计6个月内各部门的CPI同比数据,然后计算这一段时间序列内各部门CPI同比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得到各部门之间两两相关性,然后考虑同跌的情况进行处理,最后再加总,得到相似性指数。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通胀预测:总量VS分项

一般有两个方法预测通胀,一是总量法,另一个是分项预测。我们认为,如果预测短期比如3个月左右的通胀,用分项预测法比较准确,但如果预测较长时期的通胀,比如6-12个月甚至更长时期的通胀,总量预测法虽然比较简单,但比较可靠。具体而言,3-6个月来看,鉴于物价粘性,判断短期通胀的走势用分项自下而上来预测再加总比较合理。6-12个月视角来看,用总量法,看供求缺口相对更为可靠。通胀粘性是否持续,主要分项的通胀是否传导到其他分项,也就是前述的物价共振现象。如果产出缺口持续收窄,那么通胀的持续性就比较强,主要分项通胀可能将传导到整个经济体。如果更远一点,比如12-24个月来看,主要关注政策的演变,因为政策会领先产出缺口,换句话说,今天以及未来的政策会影响更长时期的产出缺口(图表12)。

图表12:不同时间段用不同的方法预测通胀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基于总量法,我们预计2025年CPI同比可能接近1%,四个季度可能分别为0.7%、1.1%、0.8%和0.9%(图表13)。PPI四个季度同比可能分别为-1.3%、-0.7%、-1.2%、-1.1%,全年可能为-1.1%左右。这种情况下,全年GDP平减指数通胀可能为0.3%左右。这个预测要基于对财政扩张的假设。

基于分项法,我们预计2025年CPI同比四个季度分别为0.7%、0.7%、0.1%和1.0%,全年可能为0.6%左右(图表14);PPI同比四个季度分别为-1.5%、-1.7%、-1.1%和0.1%(全年可能为-1%左右);GDP平减指数四个季度分别为0%、-0.1%、-0.2%和0.7%(全年可能为0.1%左右)。CPI按照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用品和服务分项的贡献来预测。PPI则按照能源、黑色、有色等分项价格来进行预测。分项法预测2025年三季度CPI下降主要是因为食品分项的回落导致,一方面2024年三季度猪肉价格开始快速上升带来的高基数,另一方面2025年蔬菜价格超季节性上涨带来的。

图表13:总量法预测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4:分项法预测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上述预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扩张的力度。如果财政低于预期,那么通胀也将低于上述预测,反之则反是。从技术层面来看,如前所述,分项法对3-6个月的短期通胀预测相对比较准确,而总量法对6-12个月甚至更长时期的通胀预测相对更为可靠。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物价共振随着通胀上升而上升,也就是通胀对于增长的弹性会随着通胀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物价低迷期,通胀对增长的敏感性较低,但如果财政政策执行效果较好,通胀回暖的同时,通胀对增长的弹性也可能会随之上升。

以旧换新对通胀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随着2024年7月下旬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力支持“两新”政策出台[3],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进展从8月起明显加快(图表15)。我们估计,4Q24财政补贴金额可能在1200亿元左右,全年可能超过1500亿元。以旧换新对消费拉动显著,以旧换新类商品零售额增速从6-8月的-5.4%上升至9-11月的6.6%,同期非以旧换新类零售额增速从3.6%回落至3.2%(图表16)。

图表15: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金额(按进度推算值)

注:补贴金额根据商务部公布数据推算。

资料来源:商务部,中国政府网,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6:社零总额当月同比增速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参考4Q24补贴规模,如果2025年全年维持补贴强度不减,并考虑到新增了4类家电、3类数码产品的补贴,所需补贴资金体量或在5000亿元以上。我们的估算显示,本轮以旧换新政策的当期乘数约为2.6(图表17),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以旧换新具有透支效应,短期乘数较高,但长期乘数会下降。考虑随着政策执行时间的推移,政策乘数可能下降,中性情形下,我们预计2025年补贴的财政乘数可能回落到2.2左右,对应补贴每增加1000亿元,额外拉动零售额0.5个百分点(图表18)。长期来看,以旧换新可能一定程度上透支未来的消费需求,如果政策出现较大退坡,可能对物价带来一定压力。

图表17: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乘数估算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商务部,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8:2025年财政乘数估算

注:由于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主要集中在四季度发力,2025年前三季度依然属于政策执行的第一年,因此我们假设前三季度乘数维持4Q24的水平,4Q25按政策执行一年后的乘数衰减来估算。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商务部,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家电家居以旧换新对CPI的直接影响可能不甚显著。历史经验表明,家电消费量领先价格7个月,价格对实际销售额的弹性为0.06(图表19)。假设2025年全年按2024年四季度的力度来补贴,并参考2024年乘数(假设4Q25乘数衰减40%)和疫情前价格弹性来计算,政策可滞后拉动家电分项价格1.2个百分点,进而拉动CPI抬升0.10个百分点(图表20)。

图表19:家电消费量价关系

注:图中每个点为一个月,区间为2013-2019年。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0:2025年家电家居以旧换新对CPI的拉动估算

注:我们估算,2021年调权后,家用器具占CPI比重约为3.38%。家电家居消费政策还包含了家具、计算机等,政策影响的消费占比是家用器具占比约2.4倍。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汽车以旧换新对CPI的直接影响也不大。汽车以旧换新申请量不小,财政乘数也大于家电,但是汽车价格尚未出现明显提振,从汽车经销商的毛利继续下行可见一斑(图表21)。当然,近几年汽车价格下行有技术改善的积极因素。

图表21:乘用车销量和销售毛利

注:GP1(进销差毛利率)=(整车销售收入-整车销售成本)/整车销售收入×100%

资料来源:中汽协,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历史经验表明,汽车CPI增速滞后汽车实际零售额增速1个季度,价格对销量的弹性为0.03(图表22)。假设2025年全年按2024年四季度的力度来补贴,并参考2024年乘数(假设4Q25乘数衰减60%)和上述弹性来计算,政策可拉动汽车价格增速0.5个百分点。按CPI权重估算,大约拉动CPI抬升0.02个百分点(图表23)。通过类似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计算出新增的手机等3类数码产品、洗碗机等4类家电产品的CPI拉动均为0.01个百分点左右。以旧换新政策整体对CPI的拉动大约为0.14个百分点。

图表22:汽车消费量价关系

注:图中每个点是1个月,区间为2011-2019年。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3: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对CPI的拉动估算

注:我们估算,2021年调权后,交通和通信占CPI权重12.25%,其中汽车占交通通信类消费的35%左右。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消费品以旧换新对价格的影响不甚显著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家电和汽车是成熟的制造业,生产效率较高,一旦需求改善,生产能够较快地上升,供应比较充分。二是与以旧换新的政策规定有关系。家电家居方面,在补贴政策执行期间,单品价格是锁定的。不过家电家居是按售价比例补贴,会刺激居民购买更高价的单品(体现为消费结构升级),使得家电家居消费的平均价格上涨(图表24)。汽车方面,汽车国补线上直接发放给居民,不经过商家,因此政策不限制汽车价格。不过汽车是定额补贴,针对报废和置换汽车的群体,如果这部分群体消费力不强、买车较便宜,甚至可能带动汽车消费平均价格下行(图表25)。

图表24:家电零售均价(统计截至12月22日)

资料来源:奥维,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5:乘用车市场均价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下面我们也简单看看民生对通胀的潜在影响。民生方面,我们简单看三个领域。(1)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方面,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养老金水平比城市低,养老问题相对突出,改善的空间较大。(2)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待遇方面,重点保障低收入和老年群体利益。2021-2023年我国基本医保覆盖率分别为96.49%、95.34%和94.62%,期间曾有小幅下降。(3)生育补助方面,分为直接补助和间接补助。直接补助可以直接形成家庭收入,包括生育奖励、育儿津贴、税收抵免;间接补贴通过降低生育的机会成本进而支持生育,例如普惠幼育减少育儿对父母时间的占用。生育补贴,既可以直达消费、拉动经济,又可以根本缓解劳动供给约束,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

综合以上几类民生支持政策,假设2025年提供接近4000亿元的支持规模,再基于当前边际消费倾向,我们可以估算对经济增长与通胀的影响。历史经验显示,非食品物价通常滞后实际消费(TTM)约1个季度,价格对实际消费的弹性约为0.12(图表26)。民生支出和消费补贴的差异在于,其具有持续性(不是短期刺激)、普适性(并不针对特定消费),相当于直接增加等额的可支配收入。目前消费倾向略低于70%,4000亿元民生支出可能拉动消费2740亿元,滞后提振物价0.06个百分点(图表27)。上述假设是以旧换新和三大民生支出合计增加财政支出9000多亿元,可能直接提振物价0.2个百分点左右。我们要注意的是,上述假设的以旧换新和民生支出可能占新增财政支出的一小部分,至于政府投资、债务置换、收储等对物价的影响很难具体估算。

图表26:居民非食品消费增速量价关系

注:图中每个点是一个季度,涵盖了2014年迄今的数据点。实际消费增速和物价增速均为非食品消费。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7:民生政策对通胀和增长的拉动情况

注:假设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8.5%,假设民生政策拉动GDP乘数为0.9。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供给侧对PPI“托底”

近期PPI环比出现改善。如前所述,本轮物价低迷主要源于需求不足而非供给过剩,因此提升物价主要靠提振需求而非大幅减少供给。资产周转率和产能利用率有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图表28)。我们的分析也显示,固定资产周转率处于历史分位数较低水平的行业并不多,似乎不存在广泛的产能过剩问题,主要是汽车、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基础化工、计算机等产能偏高或供需矛盾较大(图表29)。

图表28:资产周转率和产能利用率(4QMA)回落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9:上市一级行业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历史分位数

注:数据截至2024年中报。历史分位数的计算区间为2010-1H24。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计算时的数值均为年化值。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因此,供给边际放缓来自于主动(联合减产、错峰生产、停产检修等)或被动(政策引导、库存累积、现金流亏损等)减产,企业根据需求情况调整产能的开工率,限制供给侧的扩张。例如,政策引导方面,2024年11月20日,工信部发布公告,修订《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提高行业门槛、优化产业结构。停产检修方面,2024年4月以来浮法玻璃日熔量持续下降,9月底-11月底集中冷修了13条产线、产能合计1万吨。水泥、钢铁、化工、碳酸锂、工业硅等各类工业品生产领域,也都有类似的行业政策引导或者企业阶段性减停产。

从被动角度来看,持续现金流亏损的领域或将加快出清。2021年以来,一些行业领域已连续10余个季度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亏损面在10%以上,比如计算机、建筑装饰、医药生物等(图表30)。企业在长期“失血”中会逐渐陷入运营困难和技术落后,最终从市场中退出,实现行业的出清。微观企业这个过程或持续1-3年左右。供给出清一方面会表现为经营主体、产量、产能、人员等下降,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新增投资扩张的节制。确实,我们的分析进一步显示,亏损越久的行业,资本开支强度下降越多(图表31)。

图表30:上市一级行业EBITDA亏损面及亏损时长

注: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与会计利润相比,更能反映企业实际的现金利润情况。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1:上市一级行业亏损时长与净资本开支

注:净资本开支/存量资本=(资本开支-折旧摊销)/(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数值均为TTM。峰值为2021-2024年期间的峰值。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此外,有些行业的价格可能已经降到了成本线附近(比如碳酸锂、白卡纸等,图表32-33),除非效率改善,否则继续降价的动力基本消失。

图表32:碳酸锂价格(99.5%电池级/国产)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3:白卡纸价格指数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供给端对PPI的影响可能更多类似于“托底”。本轮供给调整主要涉及到粗钢、铜冶炼、化工、建材等行业。一方面是为了优化行业的供需格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助力实现绿色低碳目标。2016-2018年曾发起过一轮针对高耗能传统行业的供给侧去产能,政策执行过程中具有“硬约束”的特征,对相关行业价格的提振效果非常显著。不同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本轮针对传统产业的产能约束政策更可能以“软约束”的形式呈现(图表34),不会采用强力的行政限制性措施,对PPI更多起到托底而非大幅拉升的作用,预计软约束下的“产能去化”在我们预测的基础上对2025年PPI提振0.1个百分点。比如,钢铁、煤炭和有色金属对PPI通胀产生的影响都可能小于0.06个百分点(图表35)。

图表34:本轮煤炭产能利用率高于2016-17年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5:2025年钢铁、煤炭、有色对PPI潜在的影响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再具体看看钢铁、煤炭和有色的情况。煤炭方面,安全约束叠加建设成本上升或为煤炭价格提供支持。具体来说,一是煤炭本身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产量、成本、安全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图表36)。因此在安监趋严、煤价受约束的背景下,产量持续保持高位面临一定难度。2024年12月16日,山西省[4]召开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冬季百日行动”;而后河南、河北、黑龙江等省均展开了安全检查活动。二是产能扩张更是面临成本增加、降碳政策等方面的制约。这或对2025年煤炭价格形成支撑,进而对PPI形成支撑(图表37)。

图表36:煤炭的 “不可能三角”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7:煤炭成本上升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钢铁方面,产能置换超标叠加经营获现压力较大。供给端未见明显收缩,产能出清仍待时日。目前行业供需格局接近上一轮供给侧改革前(2015年)情况,盈利处于谷底,但行业供给端未见明显收缩,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上一轮供改前我国还存在大量违规“地条钢”产能,可以直接依靠行政力量强行清退。目前钢铁行业产能已基本正规化,实现产能清退的主要政策抓手是产能置换,而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置换比例、产能核算标准仍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部分企业“批小建大”,以小规模产能置换名义申报,而实际建设规模远超核准范围,产能持续未见压降。二是,尽管2021年以来行业资本开支指标已逐步收缩,但我们观察到近年来行业存货周转率及应付账款周转率逐年走高,在较高的经营获现压力下即便账面利润亏损,钢企也难以主动压降供给。

有色方面,供给端约束或支撑价格。铜方面,考虑到2025年国内铜陵有色、赤峰金通等项目投产,以及印尼 Freeport Manyar、PT Amman 冶炼厂的出产,我们预计冶炼端产能增速仍将大于矿端,铜精矿供需仍将较为紧张,可以从长单价格高于短端看出,或在未来支撑铜价(图表38)。铝方面,电解铝面临电力制约,缺乏向上的弹性。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已经接近红线(图表39),开工率也已经接近饱和,2025年新增项目仅有中铝青海10万吨。云南水电铝虽然此次枯水季大概率不再限产,但是仍然面临用电成本的大幅抬升,因此供给约束或支撑铝价。

图表38:铜精矿紧张或支撑价格

注:TC(Treatment Charges)指精矿加工费。一般情况下,TC价格越低,说明铜精矿越短缺。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9: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已经接近红线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